从百度离职

不知不觉从百度已经工作快10年半了。回忆加入之前,刚好从搜狐离职去了凤凰网。前同事就是后来的经理微信上联系我说,要不要来一起做像微信一样有影响力的产品。那时还是有信仰的时代,乔布斯那响彻入耳的“Change the world”、“Think Different”的口号依然深入人心,于是毫不犹豫从刚干不到 1 个月的凤凰网离职加入百度。

加入百度之前,我已经有多年非智能机应用开发,和 4~5 个 iOS 项目的经验,那时候有个好习惯就是每天都看下 AppStore 排行榜和 Github 流行榜单,视野还也比较开阔。加入百度前期,团队规模还比较小,结合过往的经验和视野,我发现项目中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于是在业务开发之余进行了一些纠偏,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了团队成员和老板的认可。由于这些纠偏主要是架构和工程领域,老板和团队成员都认为我对这个领域比较熟悉和擅长,因此在 2016 年和 2018 年两次团队规模扩大和方向垂直划分时,我就成为独立的单端到双端的方向负责人。移动端的特点是没有后端那样的微服务来分离开发和部署,集成太重,团队规模扩大以后,我主导做了组件化、多仓库管理工具、源码/二进制切换的依赖管理工具,后来又做了 CI/CD/DevOps 相关的移动研发流程管理平台,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了团队成员和公司内部移动端团队的好评,5 年多一点的时间升了 3 级,目前的级别虽然没到顶,在团队中也相当于 50 人里出一个,也相当不易。2014-2019年这几年也算顺风顺水。

后来又经历了组织架构调整,加上 2021 年后的宏观环境,部门在用户和营收增长上遭遇压力,开始降本增效,以及裁员;2023 年大模型兴起,加上团队趋于稳定,我原来所负责的方向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这段时间虽然也做了组件中台化、研发流程平台化、大模型应用,工作依然很努力勤奋,但始终没有太多正向反馈和关注,也没为团队成员争取到什么,于是团队也就开始散了。内外部环境下度过了一段虽努力但无奖励的、焦虑岁月。

总结前五年的成就,我把它归结于早期在非智能机上的应用开发,积累的模块化和构建工具经验,以及移动互联网冲击下的开放视野。将非智能机时代的模块化和模块构建经验应用到成熟的智能机应用开发和模块构建过程中,又把外部优秀的设计与实现用于项目中。也印证了《异类》中成功的归因:成功就是微弱优势的积累。总结后五年的失意,就是个人在宏观环境面前的无力感,在评价体系崩溃的组织中任何的努力都是无意义的。

昨天 2024 年 12 月 20 日正式离职,这十年经历过高光,也经历过低谷。如果给这段职业生涯的总结就是:不悲不喜,有失有得,没有挂念,但自己依旧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幸运儿。

工作之外的收获就是苦熬多年终于通过积分落户拿到了北京户口,也算对孩子们有一个交代,当然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和成本,也是不悲不喜吧。依然记得 20 年前罗永浩痛批的“万恶的户籍制度”,段永平当年放弃体制内工作和北京户口南下创业。这人为制造耗费精力的门槛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进步,也羡慕大佬的洒脱。

过往同事现状

找工作的时候遇到一个朋友,因为有一个共同朋友缘故,无意中想起和这位共同朋友共事期间的同事现状。那是在 2009-2010 年,公司研发大概 20 人左右,大部分是刚毕业 3~4 年的年轻人。公司整体百人规模,虽然不大,但感觉老板看起来很精神、为人也很慷慨,公司营收也很健康,后来还孵化了触控科技这家游戏引擎公司,管理 CocoaChina 社区,最火时商店游戏排行榜前 10 有 5 款以上用的触控科技的游戏引擎,触控科技还有一款成名游戏《捕鱼达人》。

随后就是移动互联网轰轰烈烈到来的时代,同事们先后或辗转加入搜狐、腾讯、百度、微软、人人网、乐视,后来也有人离开北京去天津、成都等地。想想其他几个工作经历的同事,也大都差不多现状。

在今天看来有的公司兴起,有的公司没落。当初差不多的同事后来看起来有的人职位高,有的人职位低。但没有人能穿越未来,回到过去做出选择或决定,人生充满随机性,有时候就是被时代裹挟着前进。一个人的成就多少有一些运气或者叫机遇的成分。

成功的因素

带着对一个人成功因素的思考,我查阅了几个互联网公司高管的资料,小米腾讯阿里蚂蚁,其中小米管理层的教育背景相对较好,只有一个是河南农业大学毕业,这可能跟小米的原始班底有关,小米早期有很多来自微软、谷歌、摩托罗拉的员工,而这些外企对教育背景要求是比较高的;相比小米,腾讯、阿里、蚂蚁有很多和企业一起成长的员工,部分高级别的高管教育背景没有那么亮眼。这里其实机遇的作用了,千里马常有。或者引用孔子的话就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每个小的组织里,都会有一些优秀的人。

好的教育背景的本质是专业技能和校友人际圈,成功的校友对后来者有指引作用。机遇、伯乐、教育背景、专业技能、情商、视野等都是成功的因素。这些就像扑克牌一样、好的教育背景大概相当于 10、J、Q 这样的牌、每个人进入社会都会拿到自己的牌,谁能走向成功大概就是各种因素的组合吧。

未来

离职当晚,回来看了雷军 2022 年的演讲《我如何度过三次人生低谷》,讲的雷总在 WPS 销量大幅不及预期的情况,如何到门店深入了解原因,观察最优秀的销售员如何销售产品,其实就是如何了解真实的用户需求,如何和用户沟通,从技术人员到产品经理和销售人员角色的转换。卓越网在资本寒冬坚持不下去最后卖掉的经历。后来雷总开挂一样出了金山词霸、金山毒霸、游戏等一系列产品,也讲了之前失败的经验对后面创建小米的帮助。这个讲座的主题就是凡为过往、皆为序章。

2024 年度演讲主题是《勇气》,讲了小米被美国制裁决定造车的背景,雷总 50 多岁的年龄重新创业,去了解汽车行业、读各大汽车品牌创业的传记、考赛车驾照、试驾公司地库各种车型(相当于做一次竞品分析)、了解用户选择车的理由(相当于一次用户调研),到极寒之地和极热之地亲自做产品测试,远程测试。亲力亲为,当然小米汽车的成功也有小米积累的供应链经验、雷总自身行业影响力的帮助。

总之,雷总一次次的成功,总结的经验就是:躬身入局,懂且热爱。非常有启发,应该怎么去做成一件事,怎么能把一件事做成。虽然场景不同、人不同,但做事的方法大致类似,希望我的未来能以雷总为榜样,能有小成。

结尾

阳光透过窗户照射书桌,背后感到温暖。

孩子送的生日礼物

相关文章

-成功的核心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