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放假前期,晚饭后在附近公园散步回来,同事们已在一阵欢声笑语的节日红包后散去,工位已剩余寥寥几人,打开稀稀落落的博客,浏览器后台播放毛不易的曲子,环境已经铺垫好了,就差我留下几行文字了。工区刺眼的灯光如果在柔和一点,气氛就全部渲染到位了。
手落在键盘上,在想给这篇文章起个什么名字了?主题又是什么?最近两年,可能最大的感受就是不确定感了,那就以不确定性的标题《明天会怎样》开始吧。仿佛人生又要开启另一个新阶段了,一种工作生活结束,另一种工作生活要到来的感觉。
老实说,我不是第一次面对现在的情形了,一个行业周期在结束,另一个行业还未兴起或在萌芽阶段。然而这次和之前的几次又有不同。刚毕业的 2006 年由于一站式设计方案 MTK 的兴起,非智能机开发行业的也接近结束,再到 2008 年智能机兴起前夕,Java 虚拟机等中间件方案的没落,我当时在的公司就是做 Java 虚拟机移植的公司,因为SUN 公司的 Java 虚拟机授权过期,而公司又未就新的授权谈拢,接下来也只能是裁员了。有意思的是,而在这几次浪潮中,自己发展反而越来越好,甚至因为公司裁员,第一次有了万元的储蓄。
现在回想起来,可能那时的自己,还是比较年轻,性价比比较高;刚毕业其实也没有什么压力和负担,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另外就是刚毕业那会儿真的很求知若渴,内心深处能感觉到自己的不足,跟身边的同事同学学到了很多在学校不理解不会的知识。所以那几年在对应的公司表现也都还不错,才能持续成长。
现在好像又到了这样的时间节点,最近两年身边优秀的同事走的走、转的转,身边只剩下三五人。宏观上国际上保护主义抬头,中美贸易战、科技站,产业链转移,经济脱钩;经济下行,受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长见顶,国家加强行业管控,移动互联网各公司告别高增长,裁员风潮从太平洋对岸蔓延到这边。国外 Meta、苹果、国内阿里、百度、京东等互联网公司也纷纷开启裁员。比例还不低,之前公司停车场上午 10:00 来就没停车位了,现在全天都有空位,粗估裁员比例应该在 20%-30%之间。
那么这次和之前那几次我多了什么?少了什么?多的是年龄,房贷,多了规模化App架构工程方面的工作经验,如果说少了什么,应该是勇气吧。
关于年龄这一点,确实是国内就业中不太友好的一点,之前去美国参加苹果开发者大会,看着 60~70 多岁面孔的亚洲人,40多岁的欧洲人比比皆是。这点其实是特别不符合逻辑的,年龄是错误经验的积累,年龄的积累其实是产品质量的积累。或许真的是国内人口太多,产品开发中要求的技术深度和广度有关系。
关于房贷,我们国家从 2000 开始到现在,经历了高速的城市化进程,经济的发展、货币政策确实在一定程度推升了房价的上涨,外加房产绑定的教育资源,过去 10~20 年高地产和房价都高歌猛进。在经济下行的过程中,我自己因为教育或改善性需求持有的住房价值也在缩水,当然债务不会缩水,我想这也是我除户口外最大的压力来源。好在这两年在亲戚、朋友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积极的降低负债。房贷确实是我需要继续奋斗、需要工作和创业的最大原因了。
关于工作经验,这些年从一个 iOS 开发,到移动双端负责人,虽然多了很多跨领域的经验,但在专业性确实上是有损失的。虽然我觉得是一笔宝贵的经验,因为我所在的产品线也算国内 Top 的,全国我想应该少于 20 人有我在这个领域的经验,但是国内的大型App 的建设基本上已经到了,剩下的需求和岗位已经非常有限,又有谁会为这些经验付费了?
少了的勇气,一方面自己的级别已经算高了,在同一个领域往上突破机会已经比较小了。另外长期从事跨领域的工作,移动双端、依赖管理工具、CI/CD/DevOps、后端开发、大模型应用开发,让我在成为一个专业人才的路上难免会左顾右盼,再做过规模化App架构工程工作后,有时候看一眼后端开发,发现很多移动端架构工程的问题,在后端已经有现成的体系化的解决方案,比如移动端的组件化、后端有的有微服务,并且这种消息队列、RPC 工具都很成熟、且微服务有语言异构的优势,不存在移动端新旧语言交替兼容问题,再比如 CI/CD/DevOps 工作,后端又有云原生,支持快速构建和部署。另外分布式服务的 RAFT 协议,选举、哨兵等机制,又像是对象是世界的物理模拟,很有魅力。另外在做 移动端架构时,去了解架构的信息一般提到的架构师也都是后端架构师。因为这些难免对后端高看一眼,有点倾心了。我想,如果一切可以重新开始,后端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也是一种新鲜的经历和体验。可是谁会给一个没有那么多后端开发经验的中年程序员机会了?有时候自己也想在公有云服务商去开发一套后端程序,一来自己没有一个成熟的需求驱动,而来担心花钱又空置所以踌躇不前。
凭心而论,我已经算非常幸运的,赶上了移动互联网的大潮,又在国内 Top 应用团队早期加入,获得非常多宝贵的经验和丰厚的回报。 遗憾的是碰到现在这个环境,由于年龄负分,一旦失业,可能会出现很长一端时间的空档,到那个时候,真正考验的不是单一的技术能力,产品能力、技术能力、质量保障能力、运营能力这些通通都要考虑。
人人都是恐惧不确定性的,在这个时间点自己能做的,不管找工作还是创业都需要多思考,怎么能满足岗位和市场要求。
明天会怎样,或好或坏,只有明天会知道,今天能做的,只有积累和探索。老话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写在 2024 年中秋节前-2024.9.14 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