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免与年终总结混在一起,在这个38 24岁的生日里,特别聊下“中年危机”这个话题。自从有了这个词,过生日就显得特别尴尬,我也逐步进入这个尴尬的年龄。
之前去美国出差参会的机会,我发现很多外国同行年龄都不小,有看着50多岁的欧洲人,也有 60,70 岁的东亚人(应该是日本人,没有专门确认)。回来思考了下,觉得原因主要有几点:
- 劳动力不充足:世界很多国家都面临老龄化问题,没有那么多年轻的劳动力。
- 各行业收入差别不大:欧洲国家各行业收入差别,高收入高税收,大家所得都差不多,企业成本也差别不是太大,因此雇佣什么年龄段的员工差别不大。从一个在英国的前同事那里了解到,英国还有那种适合年轻妈妈的合同,一天只工作四小时,拿一半薪水。社会和公司制度比较人性化。
中年危机存在的客观条件:
- 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难以在工作上每天持续投入12小时以上。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这样,大部分人还是夫妻双方父母身体健康,家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者妈妈自己做出牺牲,帮忙照顾教育孩子。
- 不够聚焦:在公司向上的发展过程中,很难专注做个专才,他们是问题的发现者、协调者、决策者、组织者、推动者。
- 老油条:知道哪些事情费力,不愿去做。
中年危机的主观条件:
- 技能非标准化:很多职业是非标准化的,很难客观去度量员工创造的价值。
- 评价标准不体系化:面试过程中拿自己的经验去度量别人,抑或N轮面试,要求别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公司大把存在。另外“低看”候选人也是一种中庸的做法,避免进来后能力和面试中的表现有偏差。
- 管理者能力不强、视野受限:很多管理者愿意招“听话的”,而不是能力强的,避免驾驭不住,或者“喧宾夺主”。
那些随年龄增长提升的技能:
- 项目管理能力:俗话说:“三分靠策略,七分靠执行”,能把一个执行到位也是一项很了不起的能力。
- 决策能力:工作时间比别人多40%,产出最多比别人多40%;但如果你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策,做了高价值的事,那产出就是倍数关系了。企业能高出市场效率,取决于自上而下做出正确决策。(这句话来自《俞军产品方法论》)
- 全局把控能力:多利益相关方和关注点差异,取决于积累。
与年龄无关的能力:
- 视野
- 深度学习能力
所以“中年危机”是真命题也是伪命题,一方面挡不住社会偏见,另一方面一个有良好知识结构,良好视野和好的学习方法的人发展空间是没有上限的,人的潜力无限,一生可以学会的东西有很多,关键在精力、时间投入在哪里,投入到哪里,收获就在哪里。
如果有一天无力面对社会偏见,和狭隘的决策者;唯一应该相信的就是“伟大的人都是自我实现的人”。不同选择,不同的发展空间,打开一片新天地也未可知。
看了最近几年的博客,发现生日聊的都是“中年危机”,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保持学习心态,会迎来新的成长。祝我生日快乐!
其他人的观点:
在海外,不仅年龄不能作为招聘要求,性别、种族都不可以。
海外有很多大龄程序员和职业经理人,他们五六十岁,专业能力很强,经验丰富。其实,这些老程序员对团队来说,是很宝贵的资产。
在国外,职场没有什么年龄、性别之分。年龄所带来的经验,是给他们加分的,并没有损害他们的职业竞争力。
随着年龄增长,人在社交中会更理智,做长期决策时,也更深思熟虑。精神得到升华(尤其是女性),在不确定性和模棱两可的事情面前,人们也能够坦然面对。
中年危机的概念在提出的时候,就给人留下了一种“不负责任、想逃离、放纵自己和反社会”的印象。 心理学家Wethington在2000年发表一项研究,提到有四分之一的美国人都经历过中年危机。 而很多反对这个概念的人,觉得中年危机只是中年人拿来解释自己不成熟行为的藉口。 “危机”一词也让人有种陷入僵局的感觉,让人联想到破坏力和失控感。但研究证据显示的是,中年危机更像是长时间不愉快的体验,但是仍然在人们控制范围之内。
其中提到中年人的脑细胞并没有减少,虽然与年轻的大脑相比,中年大脑的计算速度和注意力是有所下降。
但模式识别、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等,性能不但没有下降,而且还提高了,而这些恰恰是更高级的工作技能。
要知道在22岁到25岁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在努力,而在35岁,40岁以后,很多人已经躺在自己的功劳簿上哈哈笑了。
这个时候咬紧牙关的人,一定能赢。
参考:
1、知乎-海外华人自述:移民让我逃离了职场“35岁危机” (有移民广告倾向,但能体现出事实)
4、豆瓣-老年实习生
5、知乎-如何评价《实习生》(The Intern)这部电影?
2020年12月26日 7:58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