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下恐变成流水账,不记又恐岁月侵蚀不留痕迹。没有参加微信朋友圈大赛,一来摄影水平不高、二来面对不同类型的好友不知如何表达、三是微信可能也会像博客、QQ空间那样成为时代产品(虽然短期看不见)。世界发展之快,大公司对群体爱好洞察不一定一直敏锐,一款产品也不会万年长青,难挡市场规律和时代趋势。

五一本计划回家,家乡小城火车票难买缘故,又演化成一次即兴旅游,哪里有票去哪里。备选有上海、西安、成都、广州,广州这条线路有夕发朝至的动卧,珠海有小朋友玩的长隆,还可以顺带去趟临近的澳门,简单想了想选择了广州。因为都没怎么去过南方,和同行朋友一家商量就匆匆订票了,行程是从 北京 - 珠海 - 澳门 -广州。

废话不多说,记录下三地游的一些小的观察点。

一、珠海

长隆海洋王国:因为之前去过北京海洋馆、香港海洋公园、青岛和大连的海洋公园,所以惊喜并不大。总的来说模式比较像香港海洋公园,海洋馆和游乐场混合模式,但比香港规模大些,尤其是海洋馆;另外有特色的有两点:

  • 海洋王国有一大面观景玻璃墙,2~3只鲸鲨依次排列都能看到整个身子。大概50米左右。
  • 北极熊、狗熊馆有垂直层次感,以北极熊馆为例,可以选择水下、同层、顶部视角观看。

国际大马戏:多年没看过马戏,一直以为是个消亡的行业,所以起初期望并不高,看了后还是很惊艳。各种姿势上马、奔跑的马身上跳绳、扣篮表演、高空圆环、还有一堆叫不上来名字节目,表演团队也是万国阵容,有金发碧眼的妹子,帅气硬朗的汉子,处处体现技高人胆大,洋溢青春活力。

野狸岛:时间匆忙,一早打车去了珠海知名的临海景点日月贝、逛了野狸岛,赞叹临海城市宜居之余,也欣赏了品种繁多的植物和旺盛的生命力。

海鲜大餐:舌尖没有那么敏感,没有尝出在珠海吃生蚝和在北京吃生蚝的味觉差异。到是在飘起小雨的屋檐下,几盘米粉勾起高中校门口餐馆外的回忆。

其他:打车司机的里有河南人、东北人,从京闯荡回家的本地人。电动自行车都是大轮子,真正可以骑的自行车。(搜了下才知道,珠海已经限制摩托车、电动车上路,可能外卖骑得是大号自行车。中国果然不是单一市场)

二、澳门

大三巴、澳门博物馆、渔人码头、官也街。中午快 1 :00 到澳门,晚上 8:00 离境,也是匆匆一瞥。

澳门街道狭窄、但井然有序。第一次见到正式的摩托车停车位。

摩托车停车位

澳门道教传统比较盛行,很多店铺门前都供奉有土地财神。

澳门博物馆没有太多宏大历史,有的只是小商小贩、婚丧嫁娶,民间信仰陈列。也许是家国之事我不能左右,就把精力用在生活习俗的发展与传承上吧。

吃喝之事,随舌头阅历而愈发不敏感,省去不提。

三、广州

相比其他几个城市而言,临行前花了较大的精力在广州知识的科普上。心生向往,但又意识到一日之行,对他的认识不会太全面。或许是《一封家书》久远的印象,儿时就记住了这个改革开放人群蜂拥的前沿城市。依稀记得爸妈在单位上班月工资 200~300 的时候,同村初中刚毕业的哥哥闯荡广州已经月薪 1600 了;

中山大学、黄埔军校、北京路步行街、陈家书院、沙面、广州塔匆匆而过,和这个城市更多的,是旅行外的交流了。

南越王博物馆:央视 探索与发现频道的《探秘南越王墓》,了解了下广州这个城市悠久的历史,秦末郡尉赵佗乘秦亡之际,封关绝道,兼并岭南的桂林郡、象郡,割据称王,90 多年后才被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平定。在北京路步行街小吃,由于时间匆忙,与这座博物馆擦肩而过。

陈家书院:与山西王家大院都被称为“民间的故宫”,这两处建筑用途则不尽相同。王家大院作为 300~400 年兄弟两家人的住宅,虽说互联,但各自还有一些私密性,高墙大院,有一定城防作用;陈家书院本是宗族祠堂,偶尔用来接济同姓青年才俊考试住宿,相比王家大院,通透敞亮,也没有王家大院厚重的围墙。从功用上看王家大院与故宫更像一些。但陈家书院也有自己的特色,雕梁画栋(难以想象毕业多年我还会这个词),能工巧匠,妙手雕凿,叹为观止。在这里大部分时间是仰头看房檐上的雕塑,据说也有中西合璧的地方,比如古人手指比"V",长翅膀的东方面孔的小天使,这也是这个城市与世界的文化连接。

中山大学:到广州的第一站,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虽然我知道中山大学是一所非常好的大学,但司机言语之间,这所学校在当地人心中崇高的地位远比我认识的还要高。

黄埔军校:两篇文章形成了我对这个时代思想的认识,大学时读过一本《孙中山政治思想研究》,其中《临时约法》提到约束权力,以及收回权力的方式;虽然当时的背景是约束北洋政府的袁世凯,但民主思想,用法的手段来保护民主的思想得以充分体现;另外一文是林觉民的《与妻书》,则是博爱,为信仰牺牲,在所不惜的理想与信念。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所以参观这所学校,更多是时代情怀。黄埔军校将星如云,5 位共和国的元帅皆出于此,虽然学制仅半年。这也体现信念与实践对人的锻炼作用巨大。无奈节假日人潮汹涌,作罢离去。

沙面:外国领事馆的沙面、像上海的外滩,一段屈辱的历史,现如今也是国际化文化连接。

作品名称:同行

其他印象深刻的就是央视纪录片《广州故事》,在 vlog 盛行的今天,回望央视的纪录片,思路清晰,主题明确,故事选择有代表性,不愧为精品。故事从黄思衡父亲收藏的关于广州的老物件开始,介绍了几个典型的人物故事。世界两端的人互相交流学习,广州也得风气之先,与世界相拥。这是一部非常好的了解广州的视频。我把故事主题重新组织,简单记述在这里:

中西方商业交流:

  • 伍秉鉴:十三行一口通商,广州是唯一通商口岸。
  • 陈启元:商业头脑,西方工业文明,凭记忆从越南带回法国蒸汽缫丝机技术。
  • 黄华炎:印尼华侨,广交会。
  • 包恒:美国人,1972年代表美国公司来中国做业务,广交会来的美国人,之前都是东南亚。1972年后 后定居中国,至今(2019)46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个体经济:

  • 朱铁强:下岗开肠粉店的个体户,开张一天赚 1000 元,一个人的生活费只需要 12 元。
  • 梁锦华:香港、英国学艺,理发师。
  • 邓兆萍:服装设计师,适合骑车的裙子。

外资进入:

  • 霍英东:外资进入中国,白天鹅宾馆,开酒店,酒店打开,华侨。
  • 雷良:在港打工的,来广州当餐厅经理,广州工资高 1/3,

人文关怀:

  • 陈伟蓉:眼科临床医生,快速精湛,平均 7 分钟一台白内障手术。小患者父亲先天性白内障,母亲一出生就离开了,靠叔叔生活。帮助患者家庭恢复希望。
  • 关小蕾:特殊儿童教育。焦虑的家庭看到希望。
  • 周福霖:中国工程院院士,见证了唐山大地震,因房屋崩塌导致的人员伤亡,寻找房屋抗震解决方案。

开放走出去 & 外国人逐梦广州:

  • 宋健平:海外医疗援助,青蒿抗击疟疾,世界三大传染病之一,是可防可控的穷人病。南太平洋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援助的第 7 个国家。4 万多人的岛屿,疟疾发病率 18%,群防群治一个月后将疟疾的发病率降低到 1%。
  • 戴宗汉:中国的稻米技术带到秘鲁,秘鲁“水稻之父”
  • 阿奔:法国人,服装设计。娶了广州太太,在广州生活 10 多年。
  • 麦谭巴:厄瓜多尔籍足球教练,9 岁加入巴萨青年队。

科技与传统技艺传承:

  • 袁玉宇:新一代广州人探索前沿技术,生物 3D 打印,人造颅骨。
  • 唐志茹:钉金绣的传统工艺
  • 微信研发团队

另外了解了下与广州相关的文化、建筑、历史:岭南文化 、十三行。在参考资料里有介绍。其他 夜游珠江,观赏广州塔略过不提。

广州市花木棉花:

不太干净但很和谐的一处城市装饰画

本文起笔是在 5 月初,落地已经 6 月了,主要是广州这部分内容的整理。此时广州是国内疫情最严重的城市,愿这所古老与现代城市早日重现活力。

参考:

[1]、央视 纪录片- 广州故事

[2]、央视探索与发现 - 探秘南越王墓

[3]、本地宝-珠海长隆大马戏表演剧目介绍

[4]、百度百科-一封家书

[5]、百度百科- 陈家祠,一座古建筑,一部文化史

[6]、知乎 - 岭南文化,广府建筑略谈

[7]、百度百科 - 广州十三行

[8]、百度百科 - 与妻书

[9]、维基百科 - 伍秉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