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北京的夏天开始多雨,隔三差五就要下一场。
那雨一场一场的,颇像老家的夏天。于是随口跟同事聊到,在我的老家(淮河和长江间的区域),初中时放暑假,有时雨一下就是一个暑假,天晴之后暑假也就结束了,一个暑假都被闷在家里,特别憋屈,仿佛没放过假似的。等开学了,学校的操场都长出一人高的草来。
同事来自山西中西部,劝慰我说,你这算好的,在我们老家,夏天都不下雨,有的地方要 早晨 5:00 起来到山上去打饮用水。
转念一想,那时暑假虽然雨堵在家里,也有一些乐事,比如一到下大雨,水库泄洪,鱼都能上到路上,洪水退去,经常听说周围的乡亲从河里捡到平时很难见到的大鱼;甚至能回忆一些亲情,姥姥家地势比较低,一到下大雨的时候,妈妈就把她接过来住。
很庆幸毕业后来北京,认识了全国四面八方的朋友,了解人群的差异和共性,了解不同人群不同的故乡,有时也有种乐趣。假如在美国硅谷工作,那就更幸运,能认识世界各地的朋友,了解他们差异化更大的故乡。
出公司门还是零星小雨,还考虑有没有必要穿公司楼下借的雨衣。骑着小摩托走在路上却越下越大,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感觉有些快活,一路哼着歌,好像那个曾经为了整理发型而驻足雨中的少年。
回忆有时会延伸,又想起初中时与雨相关的场景,有一次学校组织采茶叶(一种勤工俭学方式),采茶的途中,一阵雨袭来,同学们纷纷跑去找地方躲雨,这时,我们的美术老师(兼体育老师好像)在山下喊:“不要跑,不要跑,要做暴风雨中的雄鹰”,同学们都噗嗤一笑,大概觉得老师有点愚,有几分呆板的书生气。未曾想到这句话留在脑海中 20 多年,那话的本意可能是面对困难时的闲庭信步,未曾想竟植根心底,在工作中生活中,它可能默默的帮助过我?
继续把老师的故事讲完,那是老师已经 40 多岁了吧,他的子女都和我姐弟两是同学。不知道哪天老师年轻时写给师娘的情书不胫而走,内容大概如下:
"我是革命的火车头,你是火车头上的一朵鲜花。我飞快的驾驶着火车头,带着你这朵鲜花 ,在革命的道路上飞快的行驶。"
一种浓郁的 70 - 80 年代的风格,经我多年观察,师娘一直给人一见面就有说有笑的印象,这可能源于文字和爱的力量。
一场雨竟带来这么多美好的回忆,致敬老师那句 “暴风雨中的雄鹰”。
完成全文仅 24 分钟,并无半点难以下笔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