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是过年回家,正在备战高考的舅舅家的妹妹说了她现在的困惑。高考对每个普通家庭都是决定命运的事情,虽然我当年也不是学霸,但碰到这种事情,也总想尽点绵薄之力。
舅舅是个精明的人,可能是受过打工颠沛流离的苦,虽然自己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深知教育改变命运的道理,因此竭力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妹妹也比较优秀,成绩也都在班里名了前茅。
妹妹的困惑主要有:
- 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学校优秀的老师流失,情绪上的影响
- 成绩提升效率问题
- 专业选择
问题 1: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学校优秀的老师流失,情绪上的影响
过去父母总是强调孩子要努力学习,把不理想的成绩或结果归结于学习态度或者不够聪明、不开窍。却缺少同理心,缺少对孩子的深入理解,缺少环境影响的了解。
作为过来人,我是经历过的,刚上高中那会儿,从乡镇初中转入到县里的高中,有多个因素对心智尚未成熟的我带来了一些困扰:班主任和各科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度、按成绩排座位、老师讲课方言问题、高二二次分班重新熟悉同学问题、成绩靠后带来的不自信问题。
或许是因为在小乡镇生活,人们做事都追求考虑全面,方方面面,人情礼节都要照顾到避免日后被人非议,所以就特别看中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由此形成了敏感的性格。另外又由于天生的面子竞争关系,对别人的成就不太服气,也不愿承认别人的优秀,导致错失了向优秀的人学习的机会。带来的影响就是情绪随老师的关注度波动,太容易受到影响,老师不关注就容易情绪低落;另外也容易固步自封。久而久之就是成绩落后不自信,形成恶性循环,成绩继续下坠。
真正发生改变是在复读班(我是学渣,所以复读了)的时候,班里面 100 多号人,也是最后一年,也不能指望老师有多少关注度了;班里满满当当挤满了同学,这时也只能向身边同学学习了。庆幸的是这时候也不按成绩排座位了,或者成绩好的同学愿意选择坐在后面清净,从而避免造成马太效应。
不再关注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后,加上我勤于向身边同学请教,及时把不会的知识点弄明白,成绩提升也很明显。
另外优秀老师调走的影响,不可否认经验丰富的老师对提升成绩有自己的心得。但是到了现在这个阶段就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了,可以通过向这一学科优秀的同学学习来弥补这一点。我相信换老师对这学科排名靠前同学影响在5分以内,该掌握的他早掌握了,对平均分影响较大,对成绩排名靠前同学影响较小。如果更换成年轻的老师,年轻老师代表先进教育理念,年龄差距小,更容易和学生做朋友,更有活力。也是一种侧面弥补。
建议:排除与提升成绩无关事项的影响,减少精力虚耗。
问题 2: 成绩提升效率问题
最后阶段就是查漏补缺,减少与头部同学成绩差距。知识没有盲区,成绩自然就提高了,数学和综合提分相对容易。我第二次高考成绩是 546(语文 108,英语 106,数学 122,综合 210),虽然每一科都不是特别突出,但在提升成绩上是有发言权的。第一年考了 360 分,按总分比例转换是 450,分数提升了近 100 分。
注:2001 年总分 600 分,其中大综合 150 分,2002 年总分 750 分,其中大综合 300 分。
我的数学提分的例子:
记忆最深的就是当时数学老师一节课只讲一道大题,把这一道题讲透,我也认认真真做笔记,争取每道题都掌握透彻。相当于步步为营的扫除知识盲区,最后模考成绩进步很明显,每次考试都比上次多出 10 分左右。
虽然往事如昨,但毕竟 20 年过去了,当时老师已年近 50,后来又惊闻老师罹患癌症,不知是否尚在人世。愿老师安康。
另外针对每个科目,向身边比自己学的好的同学学习,老师就一个,还不能随时出现在你身边,在某一学科学的好的同学却有很多。这样能及时扫除知识盲区,综合众人之长,补齐短板。想起最后的复读岁月,其实从同学身上学到的比老师身上学到的多,体现在综合和英语成绩的提升上。
建议:查漏补缺,稳扎稳打,向身边各学科成绩好的同学学习
问题 3:专业选择问题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从素质教育来看是从兴趣爱好出发,如果从职业教育“钱”景来讲还需要考虑宏观环境和市场需求,其实我们所处环境周边大部分人是看后面这个的。
即使从兴趣爱好出发,目前也不用过早考虑专业,因为首先,若无这个专业就业学生指导,高中阶段对专业的认识是有偏差的;其次,同一专业根据分工,也会有不同的岗位分工,很难说目标岗位能匹配想象中的岗位。
如果从职业教育“钱”景来讲,就更复杂,首先从宏观环境讲,今天热门的专业很难保证 10 年后依旧热门,还有就是一个人的成功其实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专业技能、综合素质、性格、机遇等等。好学校和好专业只能保障就业的下限而不能保障上限,即不能保障发展高度。当然文科和理工科,从就业需求量,跨学科学习的难度,还是优选理工科的。如果特别有想法,成绩特别靠前,才考虑人文学科。
我的见闻:关于选专业更合理的做法
也出自《大学之路》,美国有些大学进入大学头两年只学习基础学科,另外选修一些各专业方向导论类的课程,到后两年再选择专业方向;这样有个好处就是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基本了解,所想和所学基本是匹配的。
另外一种方式就是专业不是一次性选择,进入大学后还可以重新自由选择专业,当然这一点在我们国家是不可行的,如果全部放开那些有“钱”景的专业门槛就被踩破了,会造成专业发展的不均衡。比较适合欧美国家,行业薪资差别没那么悬殊,另外富裕的二代们可以不考虑养活自己的问题,根据专业选择。
之前跟一个在武汉上大学的同事聊,目前国内有些学校是有条件支持转专业的,即在校成绩要排在 top 5%。虽然要求严格,但也算多一种可能性吧。
我的思考:第一次对选择专业的考虑
第一次考虑选择专业,不是在高考时,而是在大学最后一年。身边已经有很多同学在准备跨学科考研,也有面临毕业就业问题,不论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都得考虑这个问题了。
我所在的学校是财经类院校,所以很多同学跨学科考了经济学和金融学,最后他们也都如愿考上了西南财经和重庆大学,这就是前面讲的跨学科学习难度,如果学科内学习对其他学科没有难度,将来不管是继续深造或者就业都会面临更大的竞争和压力。
开始考虑这个问题时,我经常跑图书馆,读了《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一度以为我喜欢教育学,通过教书育人来建设国家多么有意义,但后来我看了教育学的考研专业课《教育技术学》,又觉得索然无味;那一段也读了《孙中山政治思想》又为他们的理想触动,心想应该学习下政治学;还一度被“生意做遍全球,尽享成功乐趣”的宣传语鼓动,想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有很多学科当我们把它当做科普来了解非常有意思,但真要深入学习了解,又有很多枯燥无味的地方。
最后由于时间紧迫,又由于我学的计算机专业,有一位行业泰斗的话影响了我。这句话大概是这样:
“在你的一生中至少有一次仅仅因为某东西艰难和有趣而学习它。显然,并非所学的一切都是有用的,或者直接适用于特定的问题。”,
- Bjarne Stroustrup
兴趣:我发现计算机科学的难题比任何其他学科都要有趣一些。当我发现我所学的技能很受欢迎,并且人们能为我所喜欢做的事情支付工资时,我真是又惊又喜。
- Mike wersert
这句话深深影响了我。因此我将过去想跨专业学习视作逃避困难。最后也是在学我所爱和爱我所学中选择爱我所学。每个专业都有有趣和枯燥的部分,除去少部分很早就充分了解目标专业且感兴趣的人,大部分人可以适合很多专业。如果能在对两个专业有充分的理解后,在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更喜欢的专业,那对这两个专业都有很好的理解了。
综合建议:
- 精力管理,减少对提升成绩无关事情的关注
- 查漏补缺,稳扎稳打。向身边各学科优秀同学学习,及时补漏。
- 专业不用过早考虑,成绩提升后选择空间会变大。
不知不觉高考已经过去了 20 多年了,以至于工作后每次想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候,它都会出现在梦里。高考对我们的一生真是有莫大影响。
后记:学渣写出的高考经验贴,无比惶恐。因此将原标题《回望高考》改为《学渣之高考提分经验贴》,如果再多考 100 分,没准标题可以叫《学渣的逆袭》。
参考:
- 百度文库 - 笑对厄运,坚守本心(当年数学老师)
- 清华大学-魏朝晖(优秀校友)
- 摩根斯坦利-比雅尼·斯特劳斯特鲁普(C++之父)
- 知乎 - 有哪些真正写到你心里去了的句子?(本来是找艰难而有趣那段话的出处,没想到搜索到这里,还不错就顺带记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