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暑假都会带孩子出去走走,孩子的课外班临近暑假结束才结束,所以在 8 月的下旬才出门。不同的旅游有不同的目的,比如放松身心的景观型,增长知识的见识阅历行。而孩子们正在中小学,增长见识、阅历就是首要目的。通过旅行让他们对历史、地理有更具体的认识,如果还能唤起求知的欲望那更是万幸了。另外就是两种目的结合了。
出发之前,有两个目的地选择,第一个是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高楼和大学,加之如火如荼的高考信息影响,自然想到清北复交,特别想去参观下另两所清北外的高校,南方大学开放性比较好,比较亲民,上海周边还有很多特色城市,加之前一段阅读《中国历代政治之得失》,对其作者钱穆粗浅的了解让我对江南这片土地感到好奇,钱穆先生出生于甲午战争爆发的 1895 年,1912 年民国建立旧式学校就关停了,因此钱穆先生 17 岁就没学上了,但他最终还是成为了一代国学大师;在他的《人生十论》讲了一个二手书书店老板读书的故事,我就在想这江南之地真是人人有文化,即使脱离官方教育,依然能成为有学问的人。第二个是西安,西安历史文化名城,孕育了中国秦、汉、唐三个强大的朝代,在中国历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国历史中是主干般的存在,不过西安没有知名的湖海,不能满足兼顾放松身心的要求,而上海周边却有周庄这种水乡可以弥补没有海的缺憾。最终选择了 上海 - 苏州 - 南京 这条线路。
上海:复旦大学、上海中心上海之巅、上海天文馆、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
刚开始觉得大城市有很多相似性,没有太多值得去看的,所以去之前重点看了下哪些上海有北京没有的,中国最高楼上海中心、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时至今日大学教育的发展已经跟当地经济密切相关,清北复交里参观完了清北,也就顺其自然去参观复交,路线之便参观了复旦大学;参观航海博物馆也因为地利和时间安排之便,参观了上海天文馆。
首先说下复旦大学,受 6 月份一年一度的高考信息影响,我对以“自由而无用”校训的复旦大学充满好奇,大学教育的目的并不全是把知识变现,而是伴随丰富的灵魂,扩展视野和见识。在网上查阅信息时,发现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居然对外开放的校史馆,这对了解这个学校真是莫大的帮助,非常庆幸成功预约参观。参观完校史馆和校园,对这个学校总体印象是:
- 社会力量参与捐建建校,这点和哈佛、斯坦福有点像。
- 培养了 20+ 位其他重点高校的校长。
- 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地。
- 注重通识教育。
- 教育没有那么功利,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创造价值。






再来说下上海天文馆,计划里首先安排的是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因为北京也有天文馆就想着天文馆应该都一样,没必要千里迢迢去上海看,行程安排不满才加了邻近航海馆的上海天文馆。没想到这一附加安排在这次行程中反倒超过了原先计划里的航海博物馆,真是无心插柳。
网上查了下资料,才发现自己是有眼不识泰山,上海天文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天文馆,有很多旅居国外的华人都会专程回国带娃参观,虽然一票难求,但我们还是幸运的抢到了,也让这次行程物有所值。天文馆厉害之处就是把天体运动可视化、具象化,把晦涩抽象的科学表达的简单明了,这也是一切科技馆的最大目标。相比之下,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就有些对不起自己中国、上海的名称标识了。
上海有很多奇奇妙妙的博物馆,比如巧克力博物馆、虽然不是非常正规的博物馆,通过介绍的巧克力的历史,动物的巧克力塑像也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此外在炎热的夏季午后,逛了室内的猫先生之家,计划外的行程,也有惊喜和亮点。
登上上海之巅纵观黄浦江两岸风景,还有夜游外滩是对这个城市最直观的了解吧。2 天的上海之行,参观了代表经济实力的高楼群,代表教育实力的仅次于清北的知名大学,代表科教潜力的博物馆,在当今中国后两者也越来越受前者约束和驱动了。
另外和两个多年不见的同学聚了一次会,毕业 17 年后,大家依托互联网的浪潮、和相对高速的经济发展,都安居乐业。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环境,不同阅历和见识会有不同的决策,这点也体现在教育孩子观念上,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而未来什么样的人才能满足社会需求,每个人在面对快速变化和不确定性的世界的时候,都在寻找自己的答案。也许不拘一格,百花齐放才是最有活力的。作为父母,也需要为孩子创造社交条件,和自己性格类型不同的孩子交往。
苏州:周庄、虎丘、苏州博物馆西馆、拙政园、平江路、金鸡湖音乐喷泉
旅行的第二站来到苏州。从上海坐顺风车到周庄,车主大哥是在上海发展的广东潮汕人,比我大 5~10 岁的样子,自己在上海和苏州都有房,他说苏州这个地方不错,将来会把上海的房子留给孩子,自己到苏州养老,沿途很多河流湖泊,又值夏季草木丛生、风景宜人。
首先去了周庄,对这个“中国第一水乡”的了解就是,有很多文人墨客曾在这里居住过,也出现了对外贸易发家致富的沈万三,还有元末和朱元璋争霸的张士诚,因为张士诚对待老百姓非常好,因此在当地很受爱戴,这点没有受成王败寇思想的影响感觉对历史人物比较公正客观。坐乌篷船听吴语民谣,听摇船的大姐介绍“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也介绍过去在水上生活的人是可以根据船来落户的,言语中也有对落户上海附近朱家角人的羡慕之情,想来在这江南富裕之地也不尽人人生活富有美好。
行程前同事说周庄要比乌镇好,因为之前去过乌镇还有北京的古北水镇,来周庄也是抱着一些好奇心来的,总体感受就是水面开阔一些,傍晚看了一部《四季周庄》的舞台剧,把过去人民的捕鱼、耕种、秋收、嫁娶、以及本地沈万三的海外贸易编排起来,这些应该是周庄最大的亮点,一切景物遇到这种文化色彩的舞台剧,也就黯然失色了。还有一些名人大家和周庄的故事,费孝通、吴冠中、贝聿铭,周庄与文化人的关联让他更显魅力。
第二站苏州,逛了虎丘、拙政园、平江路,天热人多的原因,室外体验不怎么好。两天行程最后记住了室内的苏州博物馆西馆,因为这次暑假的行程安排了好几个博物馆,有南京博物院的原因没有约苏州博物馆本馆,是本次行程的遗憾。不过参观了还比较好预约的苏州博物馆西馆,相当于是工艺博物馆,也相当有营养。下午四点入馆,差不多七点出馆,遇到一个本地的解说员大姐,临近退休的年龄,游历过欧洲诸国,丰富的阅历后,言语中对苏州的历史文化成就相当自豪。经过介绍,我对苏州的历史有了一些了解,这里曾是春秋吴国、越国都城,隋唐大运河重要商道上,元末张士诚都城,明朝手工业发达;吴王阖闾、夫差、伍子胥、孙武、春申君黄歇、白居易、范仲淹,唐寅等名士都在此生活过,明清两代全国状元共出204名,而苏州即产生了34名。可谓文风鼎盛,历代文人雅士辈出。
南京:南京博物院、美龄宫
最后一天来到了南京,在预定南京博物院门票时,惊奇发现 2019 年来的时间和这次只差一天,上次来南京博物院,只有一上午的时间,又恰逢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在这里巡展,想着这一生可能没有机会去阿富汗去看他们的国家博物馆,于是参观南京博物院的时间都放到阿富汗博物馆的特展上了,对其他文物都浮光掠影的看了下。这次来也是弥补上次的遗憾。
南京博物院馆藏丰富,也经历了从国家博物院到地方博物院定位的转变。目前主体是介绍江苏历史为主,江苏各市在历史上也是各领风骚,不同时期不同城市都做过区域行政中心,春秋时的苏州,三国东吴、东晋、南朝、明朝、民国时的南京、经济超越长安、洛阳的唐城扬州,位于长江和大运河交汇处的镇江;刘邦、项羽的家乡,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丰富的历史沉淀了文化底蕴,平原、运河、长江、近海是经济腾飞的地利之便。南京博物院还有部分故宫的文物珍品,清宫钟表、佛像、瓷器、书法等,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博物院出来之后,打车到美龄宫,经过最美梧桐大道,步行至中山陵脚下,虽然预约但已经过了营业时间,门外拜谒了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先行者。大学读过《孙中山政治思想》,对《临时约法》里限制政府权利的条款特别钦佩。清末为衰弱国家探索前进方向的先行者,都令人敬仰。不论是支持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抑或是社会主义,这是一个民族的觉醒。
根据北京晚报文章记载日军侵华故宫国宝南迁文物中,最终有2972箱被运至台湾,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留在南京的文物,在1951年后陆续运回故宫博物院1万余箱,剩余2221箱留于南京,划归南京博物院所有。
故宫文物南迁
整个行程,历史知识有所增长,认识到大运河对中国历史的巨大影响,正是大运河的开通、历代战乱人口南迁、加之近代便利的海外贸易使得经济重心也跟随南移,大运河 + 长江 + 海运 便利的交通是南方经济起飞的基础。在南京博物院了解了南朝历史,回想去大同了解的北朝历史,历史的时空结构慢慢关联上了。
江南整体而言,就是富裕且有文化。旅行中思考的问题:
- 江南富有且有文化的原因?
- 春秋吴国、三国东吴经营
- 西晋衣冠渡江、安史之乱南迁
- 大运河的影响
- 因为这个路线安排,也是想让孩子涨涨见识,不禁思考何为见识?

愿孩子们在这里旅行中增长了见识。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