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海建写的一本书,书读半本,还是 2023 年 7 月份参观甲午战争博物馆的影响,一直想了解自 1842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到 1895 年,为什么相隔 50 多年都没有学习被打败的教训,没有奋发图强,以至于甲午百年国耻。
书中印象比较深的几点:
天朝上国的心态:2000 多年来天朝上国的心态,没有把英国视为强有力的对手,没有近代化国家和外交的概念。一开始就没有平等的看待英国,对于外敌,中央王朝只有“抚”和“剿”两种策略。
多次重复失败:也因为天朝心态,所以自认为自己是战无不胜的,如果失败了那是将领不用力,怯战,就要受到惩罚。对应的,很多大臣不对上讲实话,把和英国的协商退兵编造成大捷;把陆地上的失败归结为有汉奸帮助英军。因此每个前线的大臣即使自己能认识到英军的强大不可战胜,又不能告知朝廷实情,结局就是导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英军基本都是同样的战法,清军失败的原因也都类似。
清朝军事组织:名义上有兵力 80 多万,但当时没有警察,实际上很多士兵都分散到各地负责的是维护社会治安的工作。当有大规模的战争时,就会从临近省份或全国各地调兵,从中央派去军事首领,这样的坏处就是这些士兵平时没有一起操练,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战斗力就很弱。
林则徐的错误判断: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还是广州一口通商,全国其他的沿海城市不允许接收外国的官文,这就导致所有判断都依赖于当时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林则徐当时的判断有两个:1. 英国不会不远万里远洋过来和大清开战;2. 即使开战,英国只能在海上打败大清,在陆地上打不过。这种认识基本形成了朝廷要员对英国的全部认知。
通过数据辨别史料真伪:我们今天的世界要比 150 年前连接开放的多,很多当时的史料、数据都有交战双方的记录来辅助了解更真实的历史,作为更有优势的一方,英方资料可信度很高。反观大清则能看出大臣如何欺骗皇帝,如果夸大战果。
为英雄感到可惜:精心布防虎门炮台的关天培,在和英军的军事实力差距前,瞬间殒命。儒家思想的毒害,照现在的思想,打不过就打不过,务实一点,向别人学习,通过谈判把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当时的英国已经没有那也野蛮,大清也错失了和英国平等外交,融入世界的最早机会。
后来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又起,大清忙于应付,最终在 1895 年遭受历史最大耻辱。
这个民族更应该纪念的是那些睁眼看世界的人,更应该记住曲突徙薪的故事。不要仅记住战争发生那一刻的英雄,也要分析原因,记住早起做出正确判断的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千万不能再盲目自大,闭关锁国,国家如此,国家中的个体也应该如此。